
咨詢熱線:
17701648843
行業(yè)動態(tài)
2022年5月4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動物模型與人類疾病機理重點實驗室陳勇彬課題組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雜志在線發(fā)表了題為“MrgprF acts as a tumor suppressor in cutaneous melanoma by restraining PI3K/Akt signaling”的研究論文。在抗腫瘤新藥研發(fā)過程中,定位在細胞膜上的腫瘤新生物標志物,往往是最好的選擇。陳勇彬課題組研究發(fā)現(xiàn),由于啟動子區(qū)域的高度甲基化,與MAS相關的GPR家族成員:MrgprF在皮膚黑色素瘤(CM)的腫瘤組織和細胞系中的表達水平顯著降低,并證實MrgprF表達水平較低的CM患者臨床預后更差。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MrgprF過表達可以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遷移、裸鼠移植瘤體內生長和轉移等能力。相反,敲除MrgprF可促進腫瘤細胞的增殖,以及HaCaT(正常人角質形成細胞)細胞的惡性轉化,提示MrgprF在CM中發(fā)揮抑癌基因的功能。分子機制研究發(fā)現(xiàn),MrgprF可通過蛋白互作方式阻斷p101和p110g形成PI3K蛋白復合物,抑制PIP3的形成進而下調PI3K/Akt信號通路的活性,而Akt特異性的激動劑SC79可以逆轉MrgprF的抑制功能,提示MrgprF未來可以被作為皮膚黑色素瘤治療的新靶點。除此之外,課題組還利用小分子藥物文庫進行靶向藥物的篩選,發(fā)現(xiàn)臨床上常規(guī)用來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蛋白(VEGFRs)活性的藥物AMG 706,可以通過上調MrgprF的表達,進而抑制皮膚黑色素瘤細胞的生長和轉移,為未來皮膚黑色素瘤的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的候選藥物。
★
該項工作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陳勇彬研究員、楊翠萍研究員和鄭州大學的趙松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鄭州大學的博士后申秋碩,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的碩士生韓燕飛和鄭州大學的吳愷博士,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中科院先導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